通过思维方式上看作家,我一般会把他们分为两种类型,一种是理性思维类型,一种是感性思维类型,我发现人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,在人身上,感性与理性是很难调和的两项特征,一般感性强的作家小说、诗歌写得好,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,看着一个虽然是不全面,但却是一个具有鲜明色彩的世界;一般理性强的作家写杂文、文学理论比较好,他们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理性思辨的能力,他们可以把单一的事件进行理性的归类概括,从而找出现实世界里任何“剧情”与其他剧情的相似之处。
我们从其能力特征来看,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,自然调和起来是非常的难,以此,我们来看鲁迅,虽然研究鲁迅的人很多,但有些似乎都带着不同深度情感而出发,最后归于情感而结束,最后得出的结论大多就是伟大的。而出于实用的角度,在此我还是希望带着理性的心态,真正的从他的作品中挖掘到我们想要的文学价值,这才是最重要的,因为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既可以保持理性,又可以随时利用感性抒写的作家,因此我们对于他的成就解读,不如对其作品的解读更具有意义。
很多人喜欢写作,但不喜欢读书,都知道读书是一件很耗费时间的事,而写作,如今是可以直接投稿变成一种劳动变现行为,因此很多人想绕过阅读的过程和经历,而直接进入写作阶段,我在此是持非常怀疑态度,我始终认为阅读是写作爱好者无法绕过的必经之路,今天我们通过对鲁迅的《祝福》这篇小说的解读,来分析鲁迅的创作特点,从而获得我们写作的启发。
关于理性与感性的写作参与思考
我们在鲁迅的最早期小说里看到“吃人”的批判,当时鲁迅对于写小说应该还处在探索期,当时的那篇《狂人日记》还带有明显的理性特征,纯理性角度是写不好小说的,因此很多人对鲁迅的杂文印象深刻,那简直就是笔杆子当枪杆子用的效果,在《狂人日记》里的第三小节里最后那段内容: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这“仁义道德”几个字……满本都写这两个字是“吃人”!
在这篇小说里其实是理性与感性不协调的,上面我挑出的这段内容,你会发现很像他的杂文,因此这篇小说相对他的其他作品来讲,自然就不能算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价值的小说,为什么理性太强会影响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?因为理性指向的是实用价值,文学艺术的指向是超实用的,因此在鲁迅的杂文里更多的是体现其思想性,而在小说里虽然表现出其思想价值,但我们应该尊重其首先具有的文学价值。
不管文学理论里对于理性与感性的解释有多么的复杂,其实归结为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理性的思考,引领的文学艺术创作往往是具有狭隘的视角,并且倾向于主观的说教,而感性的视角往往就是一个作家感性所感知的世界,它不具有以说教和意识形态为主导,因此具有一定的超功利特性,就像过去,意识形态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,比如口号,快的几年一换,慢的也不会超过二三十年,而艺术性超功利的感性思维,却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a/127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