祥林嫂是鲁迅小说集《彷徨》中,一个被生活压迫的身心俱毁的女性边缘人物。
她本是个安分耐劳的女人,因为封建社会的婚嫁习俗,被婆婆标价卖入山中。然而她再次失去丈夫,又失去儿子,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损伤。
主顾家对她改嫁的嫌恶,众人对她丧夫失子境遇的毫无怜悯,尽是讥讽,更是让她陷入惊恐不安的境地。
她要么像那“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”般行动惴惴不安,要么“呆坐着,直是一个木偶人”。甚至于她对来生的无尽憧憬,也被四婶的一句“你放着罢,祥林嫂!”,“我”的“说不清”而击溃。
祥林嫂的精神之塔完全崩塌,她成了乞丐,无关任何人痒痛地死去。
作为一个贫苦农妇,她曾与既定命运抗争,逃出婆家,抗婚,捐门槛,她试图获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与幸福。
然而,现实是冷酷的。她的每一次抗争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。人们笑容冷冷地和她讲话,满足地听着她的苦难史,咀嚼鉴赏她那早已成为渣滓的“阿毛的故事”,继而又感到厌烦和唾弃,甚至用鬼神之说吓唬她,让她处于无尽的精神重负之下,直至崩溃。
在那样一个封建愚昧的社会和年代,祥林嫂就如一艘破旧的小船,想要航向美好的对岸,却被河中的污泥与水草死死缠缚,最后只得被这污泥掩盖。
在《祝福》中,鲁迅用这样一段文字概括了她的一生:
“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,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,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,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,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,恐怕要惊讶她何以还要存在,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。”
祥林嫂的悲剧展现了20世纪初底层民众所遭受到的封建宗法制度的严重迫害,更深刻揭露了那个时代下普通妇女所遭受的“夫权”束缚。
在那样一个年代节烈如单四嫂子,谨守妇道,独自承受着社会施加的厄运,却仍然免不了孤独凄惶一生的命运。
反抗如爱姑(《离婚》),也挣不脱传统礼教与伦理道德的重重束缚。
独立反叛如子君,毅然追求婚姻自主,也终究逃不出偌大个社会编织的封建宗法制度之网。
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年代,女子生来没有作为一个人的独立,也没有作为一个活着的人的生存权利。
鲁迅同情她们,希望拯救她们。所以他在《祝福》中描绘了鲁镇祥和热闹的祝福景象。然而,他又深知,在那样吃人的社会里,连他自己都是茫然、不知所措的,祥林嫂更是没有出路的。所以,他给了祥林嫂一个假象:“也许有罢”,让祥林嫂可以自欺欺人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yzl/128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