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微凉,秋意渐浓。这时,最让我惦念的自然是“独占三秋压众芳”的桂花,还有弥漫在空气中那缕缕沁人心脾的幽香。
我想,我应该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。每年一到金秋,桂花把整个校园浸泡成了一罐蜜,人在其中,也变成一个香甜的人了。触景生情,不由自主想起宋人朱淑真的那句诗:“一枝淡贮书窗下,人与花心各自香。”是的,我的书窗外就种着几株枝繁叶茂的桂花树,每当桂花绽放的时候,那种一睹其芳容一闻其芳香的欲望,在心底如芽般旺盛地生长着,便往往夺门而出,徜徉在桂花树下,尽享“月中之树,天上之香”的美妙。那些从叶腋间探出的花朵,丹桂艳红似朱砂,金桂澄黄像繁星,银桂乳白若碎玉,一簇簇镶嵌在葳蕤的翠绿之中,于秋风中“起舞弄清影”,晶莹玲珑,相映成趣,温婉而迷人。最让我疑惑的是,那么浓郁的香气竟是从米粒这般大小的花朵里散发出来的?桂花的香,清浓相宜,清可荡涤,浓能致远,深深吸一口,就会悠然跑到鼻腔里,进而氤氲整个身心,令人心旷神怡,魂牵梦萦。
桂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就有关于桂花的记载。《吕氏春秋》对芳香飘逸的桂花大加赞赏:“物为美者,招摇之桂。”汉代时,桂花作为名贵花卉与贡品,只在宫廷种植。唐宋以后,民间引种桂花已屡见不鲜,赏花吟桂更蔚然成风,历代文人雅士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我喜欢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”的空灵,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”的悠远,也喜欢“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霜无声湿桂花”的宁静,“可怜天上桂花孤,试问姮娥更要无。月宫幸有闲田地,何不中央种两株”的妙趣。有时,我站在桂花树前痴想,这些优美的文字能否揉碎了撒在桂花丛中,让诗韵和花儿一起醉了整个秋天呢?
不过,对于这馥郁香甜的秋意,古往今来的美食达人,不只是满足于观色、闻香、吟诗,莫不将其奉为珍馐,入茶、入食、入酒。虽不能说是独此一家,但恐怕也是花中少有的。
早在宋朝,桂花便滋养着袅袅茶香。桂花最好与龙井搭配,沏一壶桂花龙井茶,碧绿清透的茶汤上,漂着点点金桂,香气缭绕,入口温润,可一饮而尽江南的春秋之味,好不神清气爽。
清代食谱《调鼎集》中,记录了一种将桂花与米舂粉混合,制成蒸糕的食品。“桂花香馅裹胡桃,江米如珠井水淘。”诗人符曾用桂花作馅包裹汤圆,那滋味想必香甜无比,别有风味。《红楼梦》中也提到一样“桂花糖蒸新栗粉糕”的点心,为重阳节的时令小食。其实,用桂花做美食,追求精致风雅的宋人最有心得,杭州传统名点桂花糕,芳香扑鼻,甜糯绵软,吃一块,美味又落胃,真能品味出宋人那种“慢生活”的闲情逸致。
中国人喝桂花酒的历史,可上溯到东周时期。屈原《九歌》有“操余弧兮反沦降,援北斗兮酌桂浆”之咏,《汉书·礼乐志》有“尊桂酒,宾八乡”之说,宋代叶梦得在《避暑录话》中记录唐代诗人刘禹锡酿制桂浆酒的叙述:“沉桂之烈,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了,要知其为美酒。”桂酒和桂浆,均是桂花酒的别称。伟人的一阕《蝶恋花·答李淑一》:“问讯吴刚何所有,吴刚捧出桂花酒。”不仅让桂花酒家喻户晓,香飘神州,更平添了一份神奇色彩。
桂花是中国传统名花,自古以来,作为美的化身,被赋予“崇高”、“美好”、“吉祥”等寓意。人们祝福语中常说的“花好月圆”,此“花”正是桂花。“寒窗书剑十年苦,指望蟾宫折桂枝。”在古代科举制度里,“蟾宫折桂”俨然是读书人“金榜题名”的代名词,桂花无疑成为科举及第的象征。人们对桂花的喜爱程度和在心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。
写到这里,我油然想起李清照的《鹧鸪天桂花》:“何须浅碧轻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。”诚哉是言!
审阅:廖林
简评:桂花香气四溢,文字优美动人。作者引经据典多角度刻画桂花,给读者普及了道道精致的桂花文化盛宴。
终审:严景新
作者:吴仲尧,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、浙江省散文学会、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。已有多篇作品发表在《散文选刊》《中国散文家》《北方文学》《浙江散文》《青海湖》《西南作家》《当代散文》《烟台散文》《野草》《浙江日报》《作家报》《绍兴日报》《绍兴晚报》等报刊杂志。
编辑:卜一
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《中国乡村》杂志,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
投稿必须原创首发,投稿邮箱:zxmtth
.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bszl/7573.html